驅鹽化堿 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新疆力量
2023-11-21 15:24:50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魏永貴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
全國土壤普查數據表明,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通過改良可以種植糧食的有5億畝;新疆鹽堿地面積占全國鹽堿地的1/3,其中具有改良價值的輕中度鹽堿地達1.16億畝,是我國鹽堿土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省區,也是世界上鹽堿地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
糧穩天下安。新疆既是農業大區,又是鹽堿地大區,抓好鹽堿地治理利用,進一步提升單產及增加耕地面積,是提升糧食等作物產量的重要途徑。如今,南北疆各地推廣新技術、實行新模式,鹽堿地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新疆力量。
治理鹽堿地號角催征
11月16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喀什試驗站揭牌儀式在伽師縣粵伽新梅現代產業園舉行。
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由科技部批復建設,涵蓋了國內鹽堿地科技創新全部領域,在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布局16個技術集成應用綜合試驗站。
11月16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喀什試驗站)揭牌儀式在伽師縣粵伽新梅現代產業園舉行。張多慶攝
喀什試驗站的設立,是我區進一步推動鹽堿地治理工作的具體舉措之一。
治理鹽堿地號角催征。今年3月15日,新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院士專家座談會在烏魯木齊召開,院士和專家圍繞鹽堿地治理改良、生態節水、智慧水網建設等領域建言獻策;4月25日,自治區黨委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王浩、鄧銘江、肖文交等院士專家聚焦重點區域擴大新疆耕地面積、大力推動南疆鹽堿地改造促進糧食增產、加快重大跨流域水利工程建設等工作提出建議。
今年7月底,自治區政協組織專家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建設”調研,調研組深入南疆三地州10個縣市和2個兵團(師)市,全面了解全區鹽堿地綜合治理建設情況,為增加土地資源、保障糧食安全出實招、謀良策。
10月12日,自治區科技廳召開新疆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專家咨詢會,圍繞新疆鹽堿地的類型、治理難點、開發與利用等議題開展研討。
《南疆鹽堿地土壤調理劑施用技術規程》發布;鹽堿地改良成為自治區2023年度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任務專項重要內容;各地州市一批鹽堿地改良重點項目接連開工實施……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我區鹽堿地治理利用步入快車道、取得新成效。
鹽堿地改良效果明顯
鹽堿地改良后能產出什么?在新疆,有幾十種答案。
糧食作物是首選。
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是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水稻耐鹽堿示范基地。作為新疆水稻主要產地之一,米東區水稻種植面積保持在3.5萬畝左右。五年來,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等單位每年都在此試種不同品種的耐鹽堿水稻,不僅有效改良了鹽堿地,水稻平均畝產還突破了700公斤。
今年10月,和田市拉斯奎鎮4400畝鹽堿地水稻收獲場景。張淑華攝
在和田地區和田市拉斯奎鎮托萬庫勒來克村,水稻畝均產量同樣超過700公斤?!斑@里曾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創高產的秘訣之一是我們種植的水稻新品種——新稻36號,它具有耐鹽堿、抗倒伏、產量高等優點?!痹摯妩h支部書記陳澤慧說。
澤普縣鹽堿地夏播大豆畝產突破300公斤;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萬畝海水稻最高地塊畝產達850公斤;若羌縣瓦石峽鎮塔什薩依村百畝鹽堿麥試驗田總產量達25噸……近年來,經過科研人員不懈努力,曾被認為“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如今長出一批耐鹽堿、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品種,耐鹽堿小麥、水稻新品種每年推廣百萬畝以上。
在積極種植糧食作物的同時,南北疆各地堅持大食物觀,在鹽堿度較高不適宜種糧的鹽堿地上,采取“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辦法,最大限度發揮鹽堿地效用?;ㄉ?、大果榛子、恰瑪古等經濟作物,油莎豆、狼尾草等飼草均在改良后的鹽堿地上試種成功,向規?;B片種植過渡。
“改良后的鹽堿地,不僅在當年實現了棉花、水稻等作物的高產,還可用來種植經濟作物,耐鹽堿水稻與經濟作物的輪播耕作可實現鹽堿地長期開發利用,讓鹽堿地變良田,低產田變高產田?!敝袊こ淘涸菏恳w虎說。
鹽堿地上除了產糧食飼草,還產海鮮。今年,“新疆海鮮”成為大美新疆的又一張名片——“新鮮”。
于田縣通過“海鮮陸養”的模式,充分利用鹽堿地資源開展水產海鮮養殖。這是于田縣豐澤水產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基地全景(資料圖)。于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綜合施策實現有效治理
新疆以分類推進的方式開展鹽堿地治理,對沒有產生次生鹽堿化的灌區,以預防為主;對已經產生次生鹽堿化的灌區,實施防治并舉;對鹽堿地改良取得成效的灌區,重在鞏固提高治理成果。
鹽堿地的治理,離不開科技進步,也離不開對口援疆政策和“村企合作”新模式。
阿克蘇地區柯坪縣的恰瑪古種植是當地富民產業之一,但不少耕地鹽堿程度高,困擾著這一產業的發展。
今年,經浙江湖州市援疆指揮部牽線搭橋,浙江興藝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柯坪縣阿恰勒鎮選擇50畝鹽堿荒地,采用“三位一體”技術進行改良。這一技術分為降鹽減堿、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益菌群以及使植物抗逆生長等步驟,不僅在鹽堿地上種活了恰瑪古,還有效提升了恰瑪古的產量和品質。
治理鹽堿地,離不開科學理念和系統觀念。
長期以來,新疆通過以“灌排洗鹽”為中心的方式去鹽壓堿,再結合平整土地、培肥土壤、種植防護林生物排水、水旱輪作,全區農業戰勝鹽堿取得巨大成就。隨著2000年起大面積推廣節水滴灌種植技術,農業實現節水高產高效,但也帶來新的問題:土壤里的鹽分在耕作層以下存著排不出去,導致農田鹽漬化面積有擴大趨勢。
如何解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認為,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他說,過去,我國鹽堿地治理“以地適種”占主導地位,即治理鹽堿地以適應作物,對“以種適地”新理念,即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則認識不深。應該轉變思路,以種適地,才能打好豐產的基礎。
當前,新疆鹽堿地治理手段多樣,正立足鹽堿含量動態變化這一事實,聯合發力、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積極實現有效治理。